【延平筆談】鄭森賦詩延平府——研讀小水門鄭成功文化詩聯長廊有感
2025-08-11 09:28:44? 作者: 來源:美麗延平 責任編輯:肖練冰
|
近日,延平區委區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延平小水門鄭成功文化詩聯長廊竣工,工匠們精選制作的40副對聯、16首詩詞、9幅浮雕和12幅文字圖畫,再現了鄭成功與延平千絲萬縷的聯系。 鄭成功(1624—1662),祖籍福建南安,出生于日本,初名森,字大木,鄭芝龍之子。隆武年間,鄭成功在閩北抗清,后被永歷帝封為“延平王”,1661年進兵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軍,次年收復臺灣,不久病卒。文韜武略的鄭成功,在延平期間頭尾兩年,領兵作戰之余,有沒寫過詩詞呢?答案幾乎是肯定的。 一、“圣人”的稱號決定了鄭成功絕不僅僅是一名“武夫” 圣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被稱為文圣的有孔子、孟子、司馬遷等,無不留下經典之作。武圣關羽,也經常斐然成章。比如,關羽居曹操處時,曾以竹葉拼湊成一首詩送與劉備,名曰《詩竹》,表明自己身在曹營心思漢的心意:“不謝東篁意,丹青獨自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關羽敗走麥城時,面對勸降,慷慨激昂地說:“玉可碎不可改其質,竹可焚不可毀其節。”據《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四年秋,羽上表曰:“水滔滔兮路漫漫,成今日兮步履艱,長河難度欠行船,英雄何日得高旋,壯年不能建基業,異日何顏見祖先,不光漢室心不甘。”字里行間,摛藻繪句,文采斐然。 鄭成功驅荷復臺,開發寶島的行動,為臺灣殫精竭慮而死的事實以及有關鄭成功相關傳說的廣泛傳播,為鄭成功在臺灣人民心中的神格化奠定了基礎,被人們稱為“開臺圣王”。清朝臺灣邑令吳延華寫過一副對聯:“鍾河岳之靈,為勝朝綿正朔;遵海濱而處,知中國有圣人。”周懋琦,清臺灣府知府,其聯寫道:“獨奉圣朝朔;來開盤古荒。”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楨說,鄭成功“是刱格完人。”就連康熙皇帝,都給鄭成功題寫了一幅挽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諸如此類詩聯繁多,無不把鄭成功稱之為“圣人”或“完人”,既然是“圣人”“完人”,我們有理由推測,除了騎射舞劍,吟詩作對這種基本功,對于鄭成功來說,應該是得心應手之事吧。 二、書生意氣決定了鄭成功在延平期間必然吟詩作對 7歲時,從日本回國后的鄭森在安平(今晉江安海鎮)上學,他精心攻讀《春秋》《孫子兵法》。11歲,寫出“湯武征誅,應對灑掃也”“堯舜之禪讓進退也”等讓人眼前一亮的佳句。1638年,鄭森考入南安縣學,中秀才,那年他才14歲。1644年,20歲的他進南京太學,拜鴻儒錢謙益為師。有一次,錢謙益問他:“什么叫‘灑掃應對’”,他坦然回答:“湯武革命,就是灑掃;堯舜禪讓,就是應對。”錢謙益聽后大為贊嘆:“此人英物,非人所比!”于是,為鄭森取號“大木”,寓意為國家棟梁之才。凡此種種,無不證明鄭成功具有文人氣質。比如,他的自勉聯“養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以及怒焚青衣時的錚錚誓言:“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這些,不正是他書卷氣十足的證明嗎? 1645年,清軍南下,朱聿鍵退至福州,被擁立即位,年號“隆武”。鄭森想起班超毅然投筆從戎,立志報國之事,下定決心抗清復明。他隨其父鄭芝龍朝見隆武帝,帝見鄭森一身青衫磊落, 眉宇間透露著不凡的才情與傲骨,便與其談論天下大事,鄭?說:“岳少保(岳飛)說過‘文不愛財,武不怕死,則天下安矣!’” 隆武帝聽了甚喜:“素聞鄭家有匹千里駒,果然名不虛傳”,又撫其背曰:“惜朕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即欽賜鄭森為國姓“朱”,改名為“成功”,并封“忠孝伯”,領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寶劍,儀同附馬。古代皇帝挑選駙馬,最基本的條件有三項,一是家庭背景,二是年齡與外貌,三是品德與才干,這三項缺一不可。前兩項是擺在那的,德才從哪里體現呢?隆武帝從鄭成功對答如流的言談舉止中,已見一斑。 1645年12月至1646年八月,鄭成功在延平的時間頭尾跨度兩年,此時,鄭成功剛從學校走向社會,書生意氣正濃。風華正茂,不無文人氣節的他,面對滿目瘡痍,怎能不吟詩作對、抒發胸懷呢? 三、小水門古城墻見證鄭成功在延平銜觴賦詩,以樂其志 鄭成功38歲短暫的一生,寫下的詩詞不在少數,比如《復臺》《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暮春三月至虞山謁受之師同游劍門》等,只是由于戰亂,或是清朝“文字獄”政策的有意遏制,使鄭成功創作的許多詩詞沒有流傳下來。當然,其中也不排除有些是其他人借鄭成功之名而作。 品讀著詩聯長廊的一首首精美詩聯,我的腦海里不由得閃現出這樣一幅畫面:380年前的一天,拂曉,鄭成功照例來到延壽樓軍事指揮所,沿城墻巡視,當他走到小水門城墻邊,只見溪水漴漴,薄霧漸漸散去,戰士們正在訓練戰勝鼓,鼓聲陣陣,激越人心。鄭成功被梅山坡的一片梅林吸引,于是順著寶武營拾階而上,來到梅山之巔。此時,旭日緩緩升騰,照亮了四周的城郭郊野。鄭成功極目遠眺,只見茫蕩山的峰巒層層疊疊地鋪展在天際,山形被朝陽染成金色,宛如一條沉睡的巨龍。河對面,九座山峰猶如“九朵芙蓉”“九疊翠屏”;藏春峽里,山澗瀑布溪流訇然作響。“延平古八景之梅山朝旭果然名不虛傳!”看到眼前景象,回想前幾天在閩贛古道三千八百坎所見所聞,鄭成功詩興大發,當即吟誦一首《晨起登山踏看遠近形勢》:“旭日東升萬壑明,高林秋爽氣縱橫。千峰無語閑云過,瀑布湍飛系我情。”回到西山御營,鄭成功攤開紙墨,揮筆寫下此詩句,一邊端起酒杯,一邊用南音反復吟唱——一如曹孟德當年在江邊橫槊賦詩。 380年過去,如果夢想成真,那么,鄭成功在延平寫下的這首詩,必將是他留給延平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除此之外,他在延平還寫過其他詩詞楹聯嗎?筆者認為,存在三種情況:一是只要沒有明確標示時間、地點、事件的,都有可能是在延平期間寫成,比如《無題》《贈弟》等;二是在延平醞釀了腹稿,因戰事緊張,無暇書寫成紙面詩詞,待離開延平若干年之后才發表出來,被世人所知,比如《復臺》《龍海橋頭觀江潮》《豈乏漢家音》;三是他到延平之前寫的詩詞楹聯,在延平期間得到進一步修改完善,比如,他的自勉聯“養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以及少年時期寫的《登高》:“只有天在上,而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云低。” 明磚清瓦沉淀為歷史河床,詩聯長廊折射出粼粼波光,漫步小水門鄭成功文化詩聯長廊,偶得靈感和粗淺看法。至于鄭成功是否曾經在延平橫槊賦詩,還是留給專家學者們進一步考證吧! (圖/文 鐘道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