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共南平市延平區委宣傳部
    承辦:南平市延平區融媒體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延平新聞網 > 福建新聞 > 正文

    產業為基 城鄉共美!上杭這么做→

    2025-07-16 09:57:58? 作者: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肖練冰

    上杭縣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深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產業為基 城鄉共美

    東南網7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徐士媛 羅小春 通訊員 林斯乾)下午4點多,雖還未到飯點,上杭縣蛟洋鎮梅壩村村民黃秀華的牛雜店已經陸續迎來食客。黃秀華的丈夫在廚房內鍋勺翻飛,黃秀華則忙著招呼客人。爆炒黃牛肉、炒牛百葉、牛雜湯……熱氣騰騰的菜肴香氣四溢,勾著食客大快朵頤。

    小店升騰的煙火氣為欣欣向榮的梅壩村再添一把發展熱氣,同時也在上杭“共同富裕”畫卷中留下了暖人的一筆。攤開這幅時代畫卷,城市與鄉村,是互促共榮的有機整體。

    資源延伸 共享發展紅利

    以城帶鄉是城鄉融合的“先手棋”,產業則是以城帶鄉的關鍵。

    2007年起,為服務蛟洋工業園區的發展大局,梅壩村開始整村搬遷至梅壩新村安置區。由于緊鄰工業園區,新村區已然成為工業園區的“生活區”。蛟洋工業園區內部加上外協單位的員工共有上萬人,“人氣”源源不斷地注入梅壩村,最終匯聚成梅壩村發展的“底氣”。

    行走在梅壩村寬闊的街道上,兩側高樓林立,沿街店面涉及衣食住行、吃喝游購。雖名為“村”,一批批返鄉創業的村民卻令梅壩村的產業結構和生活水平更接近于商貿活動頻繁的集鎮。

    三年前,在龍巖中心城區某酒店擔任大堂經理的黃秀華返鄉創業。如今,她和丈夫所經營的這家牛雜店已經成為老饕們的“心頭愛”,平均年營業額達50多萬元。

    “回鄉創業能陪在父母和孩子身邊,不用四處奔波,好得很!”黃秀華對家鄉生活幸福感的認同是梅壩村村民的共同心聲。

    工業園區衍生出的生活消費需求給梅壩村帶來了發展機會,餐飲、房屋租賃、商超、藥房……各種店鋪擠滿了梅壩村;公園、涼亭、農家書屋、運動場……公共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現在村里的鋪面都不夠用,每年收店租能入賬20萬元左右的村集體收入。”梅壩村黨支部書記彭錦生表示。

    園區也為梅壩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吸引著游子返鄉,村里的年輕人漸漸多了起來。

    返鄉就業是梅壩村村民賴振杰畢業后的第一選擇,2023年畢業后,他入職了位于蛟洋工業園區內的福建天甫廈化科技有限公司,每個月工資有四五千元。閑暇時,賴振杰喜歡和朋友們喝喝小酒或是釣釣魚,安逸的生活節奏和家人朋友常相伴的生活狀態令他感慨:“村里生活便利性不比外面城市差。”

    “家門口就業機會這么多,工資待遇也不差。”彭錦生說,梅壩村900多名村民,外出謀生者不到100人。

    對于梅壩村的村民而言,如今的梅壩村既是一處有發展前景的就業創業熱土,也是一個令人感到幸福的安居之所。

    引客下鄉 城鄉相輔相成

    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使鄉村獲得源源不斷的“營養劑”。與此同時,鄉村也從廣闊山海間挖掘資源稟賦,形成支柱產業。

    臨城鎮九洲村距離上杭城區不到7公里。村中一條干凈的柏油路向前延伸,山坡上,正當季的蜜雪梨掛滿枝頭。

    九洲村黨支部書記羅子鵬告訴記者,再過幾天,村里將迎來第一撥采摘蜜雪梨的游客。蜜雪梨采摘時間大約只有20天,恰逢暑假,城里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前來體驗農家樂趣;也有不少學生前來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

    九洲村有700多戶農戶,其中560多戶種植蜜雪梨,種植面積達4100多畝,是農業農村部評定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在該村“永富”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郭永富和家人忙著分揀蜜雪梨。郭永富說,這幾年,隨著九洲蜜雪梨的名氣越來越大,他家蜜雪梨的包裝、運輸、銷售方式也與時俱進。線下采摘、線上訂購,縣城半個小時內就可以送到,外地物流大多不超過2天,客戶打一個電話就可預訂。

    產業火了,人流也隨之而來。在汀江岸邊的九洲花漾灣戶外營地,露營燒烤、卡丁車、水上樂園、高空探險等新業態項目吸引眾多游客。“我們結合九洲村離城近的特點,契合游客‘微旅游’新消費需求,不斷提升吸引力。”營地負責人劉倩介紹,去年,九洲花漾灣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營收超過82萬元。

    花漾灣戶外營地也為村民提供了營地管理、綠化養護、游客服務及設施維護等就業機會。從外地嫁到九洲村的賴桂秀說:“村里離縣城近,基礎設施也好,生活務工都很方便。”

    “隨著主打產業日漸興旺,我們還籌資建設了梨園景觀,實施環境綜合提升、旅游交通及標識系統等建設,提升農文旅產業吸引力,力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羅子鵬說。

    在舊縣鎮鐵東村,灣月湖農文旅綜合體項目即將全面投入使用,不僅服務外地游客,還可滿足附近紫金山金銅礦近萬名職工的文旅休閑需求。

    在古田鎮竹嶺村,青少年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內,每周都有研學團隊來此體驗農事活動和傳統手工藝制作。鄉村農耕資源與閑置房屋的盤活利用令竹嶺村活力煥發。

    ……

    杭川大地上,越來越多山村找到產業發展路徑,激活城鄉融合的一池春水。

    更多>>延平新聞
    更多>>福建新聞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地址:南平市延平區江濱中路461號
    辦公電話:0599-8807868   E-mail:ypqxcb@163.com  閩ICP備12013949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14090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210017
    延平新聞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38603   舉報郵箱:ypxw6161267@163.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閩公網安備 350702021000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