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延平狀元黃裳與演山的淵源考略
2025-05-07 08:50:07? 作者: 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
《演山先生文集》局部圖 (圖片由作者提供) 黃裳(1043年至1129年),字冕仲,一字道夫,自號紫玄翁、演山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道學家、詞人和書法家,宋南劍州劍浦縣演山(今南平市延平區茫蕩鎮巖頭村演山自然村)人。黃裳在宋熙寧五年(1072)應開封府試,中解元;元豐四年(1081)九月應南劍州府試,中解元;元豐五年(1082)壬戌科進士第一人,故稱“三魁狀元”。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卒贈少傅,宋高宗賜謚“忠文”。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載:“考官本考裳置第五甲,神宗嘗見其文,因記其數句。至唱名,令尋裳卷,須臾尋獲進呈,神宗曰:此乃狀元也,乃唱名。”但因《宋史》無裳傳,其生平事跡及家世的最早記載,多見于宋集珍本叢刊·清鈔本《演山先生文集·附錄·宋端明殿學士正議大夫贈少傅黃公神道碑》《演山集·卷三十四·夫人黃氏(黃裳姐)墓志銘》(四庫全書版)。因此,陳叔侗的《演山集·校勘后記》才有了這樣的提示:“后世撰述者對其人、其學、其政、其事多所未明,亦僅賴是集前后之成說,剿襲演繹,甚至怪誕紛紜……”。為減少“演繹怪誕”,本文對黃裳狀元與延平演山的淵源作如下考略。 家世源流 據《黃裳神道碑》載:“公諱裳,字冕仲,其先金陵人,五代時遷延平。曾祖曰護,祖曰添,考曰文慶,皆隱德不仕,考以公貴累贈特進,妣吳氏,贈高密郡夫人,公元豐五年登進士第……”“(黃裳)甫終父母喪。舉貨產畀二兄,而寓跡僧舍,不挾一金之資”“(黃裳)娶同郡張氏,累贈越國夫人……及公顯達閨門之治不待告詔而悉得指意,其生若卒皆先公一年是亦異矣。生四男七女:孟曰瑜,終于朝奉大夫,知徽州休寧縣;仲曰玘,終于承奉郎,監真定府糧料院;叔琚,終于朝奉大夫,直秘閣,江南東路轉運判官;季曰玠,今為右朝奉郎,大宗正司主管宗室財用。奉直大夫直秘閣、知單州蔡修;承議郎、河州通判陳詳;承奉郎曾紱;左朝請郎中書舍人張櫎;左承議郎、監察御史陳積;中朝請郎、坊州金判李排七,女婿也……”。據《黃氏(黃裳姐)墓志銘》載:“長樂君(黃裳母)生四,女長,黃裳之姐也,為陳氏子之配,歸十六年而陳氏子亡,獨以勤儉訓諸孤,指為生之路……”。 綜上所述,黃裳先祖為金陵(今南京市)人,五代時遷延平。曾祖黃護,祖父黃添,父文慶,母吳氏,家中有一姐二兄,自己有四男七女。 宦海浮沉 黃裳歷經神宗、哲宗、徽宗、高宗四朝,共48年。據《黃裳神道碑》載:“公諱裳,……歷越州簽判,太學博士,秘書省校書郎,太宗正丞,尚書考功員外郎,起居舍人,太常少卿,徽宗朝遷兵部侍郎,又遷禮部侍郎,求外任差知潁昌府,移河南府,未行留為禮部尚書,閱數月申前請除顯謨閣直學士,知青州,移廬州,又移鄆州,久之丐宮祠差提舉杭州洞霄宮,政和四年(1114)以龍圖閣直學士起知福州,歷二任除龍圖閣學士,于是復以提舉杭州洞霄宮,居錢唐,至宣和七年(1125)除端明殿學士,再領宮祠,建炎二年(1128)始歸延平,抗章乞致仕,轉正議大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卒贈少傅。宋高宗賜謚“忠文”。 與演山(衍仙山)的淵源關系 據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之十九·藝文之五九·延平衍山書院記》載:“郡儒先冕仲黃氏裳,在宋元豐間‘嘗結廬讀書衍山下’,后廷對魁天下第一……”。 據2007年版福建舊方志叢書《延平府志·卷之二十二·藝文志·水云村記》載:“(黃裳)余后數年,亦筑草堂衍峰,有釣舟于劍潭。是時,水云翁黎杖而相尋衍山居士,肩罍而忽往與……”。 據清道光《福建省志·卷之十·山川·南平縣》載:“演仙山,一作衍,在東北十里,舊名含源山,閩書舊時有演客煉丹于此,丹成舉家上升,上有文峰巖,一石特立如佛,又名石佛山有水出焉。當城北為大河下有暗竇入城流出劍潭,居人之山下有水云村,旁有小鷲峰迤而東為大巖,俗名三千八百坎……”。 據《演山集·原序》(四庫全書版)載:“延平有釣潭焉,綿亙數百里有蛟龍磅礴,其下州之北有山焉,曰:‘演峰’,氣狀清?恠麗,有神人棲息其間,尚書端明黃公冕仲于茲宅焉,煦清冷以為姿藂,鮮榮以為體鏗鍧乎,事業而奮發乎,文章旁紹曲摭橫貫勁出竊,謂演峰英偉之氣鐘乎,公之身著為公之文若不發不休者,公所為《文集》命曰:‘演山’,蓋有取焉爾。……演峰,延平之北山,晉人演客寓焉。傳者以為演客避晉,煉丹于其上,丹成飛舉而去,莫知其所自。其峰之勢,下為三支,中一支,州宅之所據,奔驟而南向,至乎劍潭之濱而后已。予宅在焉。朝云既斷,萬仞橫空;夕照方收,千巖凝碧。神深氣爽,果致高真。發育誰知,遺丹常在。鑾鶴之蹤,煙霞之景,牛斗之光,風雷之信,有時變現,南北相照。而予常以自適。獨游乎其間,或曳杖以穿云,或拿舟(撐船)而泛月,對景無系,觸類有感。道德之鄉,義理之境,乘興而言。惟意所在為布衣時,置鄉士之,列所為文,收拾遺稿得四十卷。自古善言陰陽者及今日事,皆如其說。故以演山名其集。山之下,予之長養、成就,不忘其所自焉,因敘其事以見于世云”。 據2007年版福建舊方志叢書《延平府志·卷之二十二·藝文志·水云村記》載:“長澗,自衍峰道廣教出田坑,始,從父得之于西南之麓,取其一支,停之以為沼,走之以為渠。廚灶之以酌,橋跨之以渡。異花奇果,垂條倚實,飄云墜影在泉之上下。有云于山,朝隮而暮合。閑適之態,虛白之象,與夫流水相應。以無心相偶以不紛,俄然相得于東西,杳然相忘于得喪,其熟為此者耶?元豐之初,余自京師而還,省余從父。流水之間,俯仰行坐,瞻顧燕笑。及夫日落而禽還,山暝而云收,援毫于壁間,乃以‘水云村’名之而后去。自是郡人始知有水云村之可樂也……”。 據演山當地百姓口耳相傳:黃裳曾祖黃護最早開基演山,后余、范、李、張、傅、陳、楊、羅等姓相繼遷來。黃裳“嘗結廬讀書衍山下”,并在今演山下庵址上建“報恩院”。對此,同治重修嘉慶《南平縣志》也有一則相關記載:“報恩院,始建于宋元豐三年(1080,即黃裳母親去世之后的第二年),報恩院應是黃裳為紀念母親而建。” 綜上所述,足以說明黃裳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學習都在演山,而且祖上居住地就在演山,家人也生活在演山,黃裳就是演山人,其文集亦以“演山”命名之。(林高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