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教子唱“家歌”
2024-12-20 09:28:44? 作者: 來源:美麗延平 責任編輯:肖練冰
|
在宋代,官辦學校很少,譽稱州學獨先于天下的南劍州,六縣才一所州學,學生只有幾十人。私辦的書齋、學堂也很少,絕大多數城鄉的孩子,尤其農民子弟,沒有條件進學堂接受文化教育。于是,家庭教育便是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的主流。 楊時,“延平四賢”之一,北宋理學家、教育家、閩學鼻祖。他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有五個兒子。“五子登科”,譽稱楊氏丹桂六枝芳。楊時長子楊迪、三子楊遹、四子楊適在延平的楊厝、鳩上、玉地、躍村等地的后裔約七千人。楊時四代同堂,父子六人都是進士,南平縣志載:“諸孫登科者數十人。”是南劍州的名門望族。 進士是經過縣考、省考、全國統考錄取的,是古代科舉中最高的學歷,相當于現代的文科博士,多少人為奪取它,奮斗了一輩子。楊氏楹聯曰:“斯文上續三千載,吾道南來第一家。”楊時家庭教育的成功,在南劍州沒有第二家,在延平的歷史上也沒有第二家。楊時如何教育兒孫呢?在四賢年表上載,楊時四十八歲時寫了一首《勉學歌》,在南平縣志《諸家著作書目》中楊時書目未錄此文,在楊氏族譜中多有傳載,可以稱為“家歌”。楊時的“家歌”五言一句的韻文,共五十句,二百五十個字,歌詞如下: 此日不再得,頹波注扶桑。 躚躚黃小群,毛發忽已蒼。 愿言媚學子,共惜此日光。 術業貴及時,勉之在青陽。 …… 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 萬物備吾身,求得舍即忘。 雞犬猶知尋,自棄良可傷。 欲為君子儒,忽謂予言狂。 楊時的《勉學歌》歌詞有很多古漢語,如“扶桑”(夕陽)、“青陽”(青春)、“毫芒”(很短)等,同時還引用了許多經典故事,如“浮云”“博塞”“亡羊”等。但他所說的內容,在今天來說也沒有什么非常奧妙的東西,當今的父母也都在講如珍惜光陰、勤奮學習等。楊時的“家歌”也可以視為楊氏家訓,家訓是治家立身之訓,以垂訓子孫。《勉學歌》是理學的兒童讀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通俗解讀。治國先治人,治人修身擺在第一位;身修好了,家就齊了;家齊了,家族就興旺,國家也太平了。于是,楊時在家庭教育上進行系統全面的教育。如《勉學歌》中的“舜跖善利間,所差亦毫芒。富貴如浮云,茍得非所臧”。“舜跖”“浮云”講了兩個典故。“舜跖”講遠古時代的舜帝和盜跖之徒,楊時引用《孟子·盡心上》中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楊時告誡子孫要勤于善,不要勤于利。“浮云”這個典故,楊時引用了《論語·述而》。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解釋:“不義之富貴,視之輕如浮云然,須知所樂者何事?”就是說不義之財,輕如浮云,有什么快樂和幸福? 楊時的家教要求兒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正確看待貧富,如:“貧賤豈無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艱食,一瓢甘糟糠。”貧賤沒有什么羞恥。孔子說,雖處困級,而樂亦無所不在。楊時的家歌,要兒孫唱“胼胝”和“糟糠”,意在讓兒孫明白:勞動人民用長滿老繭的手換來糧食,是很辛苦的,在生活上不要奢侈,要節儉,甘于清茶淡飯。當今人們的生活可以說比楊時的小康之家好得多,但很少家長對兒女的“一瓢甘糟糠”教育;現代的孩子,包括農村的孩子很少有“粒粒皆辛苦”的概念。 誠然,楊時的家教成功只有一半,但重男輕女,楊時肯定有很多女兒和孫女,對女性的教育是另一個標準,也就是“三從四德”,這也是理學的桎梏。因而,理學有精華,也有糟粕,弘揚中華傳統家教,不能兼收并蓄,應該取舍兼備。(劉光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