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共南平市延平區委宣傳部
    承辦:南平市延平區融媒體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延平新聞網 > 專題 > 新時代文明實踐 > 正文

    【誠信文化宣傳】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誠信文化

    2024-10-22 14:46:10? 作者:   來源:   責任編輯:

    身處信用社會,信用正在變成現代人越來越重要的資產。良好的信用記錄,是公民獲得更高生活品質,事業得到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如您信用在身,不僅在買房購車時能夠輕松獲得更高額度的貸款,還可以享受信用醫療、信用出游、信用租車、信用養老、信用借閱等各種信用惠民服務。擁有了信用,或許不能擁有全世界,但一旦失去了信用,必然失去更多生活中的美好與便利。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誠信文化

    中華文化綿延千年,誠信是一條貫穿始終的內在紅線。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誠信,行必忠正。”

    ……

    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實,是指忠誠老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是指說話、辦事講信用,答應了別人的事,能認真履行諾言,說到做到。守信是誠實的一種表現。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誠信。古往今來,關于誠信的正反面故事舉不勝數。讓我們先看下中國歷史上商鞅立木取信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兩個故事。

    商鞅立木取信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而當時正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 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 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 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 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這樣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 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 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 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他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早在商鞅變法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 火戲諸侯”的鬧劇。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美人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 20 多座烽火臺 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 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 終于開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卻未到,因為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最終,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用”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誠信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位置

    一提起“誠信”,大家眾說紛紜。

    有人說:“誠信就是說一是一,說二是二,說話算數”;

    有人說:“誠信就是彼此相信,不猜疑”;

    還有人說:“誠信就是借東西要還,這樣別人還會再借給您”。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然而又都比較片面。我們先來看看傳統文化中誠信都包含哪些內容。

    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誠信被擺在很高的位置。先賢們認為,誠信是“人”之所以稱之為“人”的先決條件,如果人不能在世間得到信任,那么就將失去安身之本,無法立足,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就更無從談起。

    在《論語》中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不誠信的人是沒有前途的,就像一輛車,關鍵接榫的地方都沒有連接好,這車怎么能走起來呢?

    概括地說,古代誠信的內涵主要包含三個方面:誠實不欺、真誠待人和守信行諾。

    誠實不欺

    誠實不欺,即與人與己均不欺。與人不欺,始有信任與尊重,行事方有效可言;與己不欺,始能表里如一,堂堂正正立于天地之間,“不 可外貌詐作好惡而內心實不好惡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能外表上假裝表現出來的喜好、厭惡和內心真實的喜好、厭惡不符合)。儒家經 典著作《大學》倡導人們“慎獨” 自律,其本質就是在任何狀態下,都應誠實無欺,不僅要求人們消除 欺騙他人的行為,而且要求人們消 除欺騙他人的念頭。

    真誠待人

    真誠待人,表現在語言和行動 上就是說到做到,兌現不了就不要輕易許諾,否則,就成了欺騙;在言行關系上,更看重的是行動,只 有行動最能說明問題,說得好不如做得好。例如孔子就說:“始吾于 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句話 的意思是:起初我對于人,聽了他 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守信承諾

    守信行諾,意義上與真誠待人類似,但其主要強調行動方面,可 以理解為“踐約”。例如“言必信,行必果。”講的就是“說了就一定要守信用,行動了就一定要有結果” 這樣一個道理。

    那么,在傳統文化中,誠信又有哪些具體體現呢?

    誠信的具體體現包含三個方面:個人修養、人際交往和社會道德規范。

    個人修養,常常被稱為“修身”。在傳統文化中,“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條件。中華民族,是一個高度重視克己修身的民族。古人認為,誠意乃是修身的關鍵。只有真心實意認同道德準則,這樣去從事道德修養才能有實效,否則,所謂修身便成了自欺欺人的行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等古文經典,這是中國古代圣賢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身行事、治國理政的生動寫照。

    人際交往方面,是說信任是交往的前提,人能守信,其言行可靠,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并與他人建立并保持正常的交往。《論語·學而篇》里面提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社會道德規范方面,則把誠信上升到全社會必須共同遵守的準則,這種準則甚至決定了國家的成敗興亡。《論語·顏淵》中提道“民無信不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么這個國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今天,在五彩繽紛的時代之光的照耀下,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倫理學、民俗文化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紛紛從不同的角度展開研究,誠信的內涵、外延進一步得到伸展。綜合各家學說,我們能夠得出一條基本的結論:在市場經濟發展中,道德與經濟的矛盾性在市場中被放大,而誠信是兩者的最好調和劑,遵守經濟與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則是現代誠信的主要表現。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更是社會主義經濟道德的體現。

    更多>>延平新聞
    更多>>福建新聞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地址:南平市延平區江濱中路461號
    辦公電話:0599-8807868   E-mail:ypqxcb@163.com  閩ICP備12013949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14090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210017
    延平新聞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38603   舉報郵箱:ypxw6161267@163.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閩公網安備 350702021000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