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福門碼頭的歷史變遷
2024-09-12 09:52:44? 作者: 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
|
編者按 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延平的群山巍峨,水脈湯湯,自古未改其壯美。山則自武夷磅礴而來,茫蕩拱于后,九峰、玉屏列翠于前;水則自浦城、崇安之奔濤,光澤、清流之急湍,雙溪匯于城下。人脈、文脈自西晉五胡亂華,漢人士民南渡第一次入閩,為客家先祖。宋自龜山先生傳道南來,羅、李諸儒衍其緒,至朱子而集其成。此后文明大啟,迄于明清,有“理學名邦”之譽。 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永動機”、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穩定的“黏合劑”。美麗延平微公號特設“延平筆談”一欄,精選延平歷史文化篇章推送,旨在展現延平的靈魂、精神與生命力,發揮文化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激蕩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蓬勃精神動力。 地處延平城內繁華地帶的紫云街道鼓樓社區,因昔日鼓樓及商業所在地而得名,是城市文化積淀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其境內有許多曾為人津津樂道的歷史勝跡:有位于延平城中部臨江地段的延福門;位于延福門內酒務巷的華光廟、旗纛廟;位于延福門內劍浦驛左的三義殿;位于延福門東南的鐵像堂;位于鼓樓天河坊的李延平祠;位于紫云臺的道南書院、三圣樓、普通寺;位于紫云山東麓的宴公廟、西麓的玄壇廟;位于紫云嶺半的藥王廟、三皇宮以及位于今市第一招待所附近的南平縣衙(舊稱)等等。 但其中唯一以原名保存至今的,就是位于商業城濱江路下方、因延福門而得名的延福門碼頭。 延福門,曾是延平城區自宋代大規模修筑城垣以來,就一直保存至改革開放初期的古城門之一,也是當地第一大的內河港口和連接閩北各縣(市)與沿海的水運貨物集散地。從秦至清,福建與外界聯系的五條古驛道,就有四條從福州出發,逆閩江上行,經古田縣水口鎮至延平,并由此開始逐次分開,分別通過浦城楓嶺關、武夷山分水關、光澤杉關和閩西永定縣出省。而凡從浙、贛邊界進入福建的行旅之人,沿富屯溪、沙溪、建溪乘船下到延平后,便可由延平中轉,或折入沙縣、永安,或直達福州。其來來往往的繁忙之狀,成就了延平“舟車輻輳,物阜人彩,省門以北,無以為比”的熱鬧景象。因此,到了明清兩代,延平府衙為方便管理,特設了河運所并開辟三個坡岸碼頭用于運輸分流:城東的小水門碼頭,供建溪各線船舶停泊;城西的南門頭(即延壽門)碼頭,供沙溪、富屯溪各線船舶停泊;而位于雙溪匯流處的延福門碼頭,則供福州、永泰、閩清、古田、尤溪各線的船舶停泊。同時,迎送業務最為繁忙的劍浦驛,也一直被設置在延福門附近,其門前江面上,桅桿云集、百船橫列、齊整若村,形成了一派宏偉雄大的壯闊模樣。 只可惜的是清光緒二年(1876)的沙溪大水,致使延福門城基塌陷十余丈,損毀嚴重,沿江的虛腳樓更是全部毀于水患,蕩然無存。而后,1877、1886、1900年建溪、沙溪數次大水入城的滌蕩浩劫,又更是加速了延福門建筑的滲水、老化,甚至坍塌。直到1938年12月中旬,飽經滄桑的延福門終于迎來了一次較大規模的修建,至1939年3月竣工,成為當時延平城建的一大盛事。新修成的延福門依舊嵌筑于厚厚的古城墻之中,為三券洞式磚砌城門,中書“延福門”三個大字,左右兩邊分別題為“八閩屏藩”和“雙溪鎖鑰”。門洞上方為規整正方的磚砌小樓,下為堅固的坡段式石砌平臺,有階梯直通江邊,并于入口的第一平臺處題書“南平延福門碼頭”七個大字,整體設施較前完善不少,但其外觀規模、樣貌與清末比照起來已相去甚遠。 古往今來,延福門碼頭作為出入福建交通的必經之地,不僅見證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存留下的吟詠抒懷,同時也記載了販夫走卒在此付出的辛勤勞作和奮勇抗爭。1992年7月22日,人們在延福門碼頭水口庫區工地的施工現場中,就發現了一塊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所立的“奉憲永禁”碑。該碑由福建布政使司(負責監督和管理一省財政、民政、司法等事務的核心官員)特別批示頒布,是一則嚴格禁止管理碼頭的役吏、丁頭借著辦理官差、公務之由而對船戶進行敲詐勒索的明文告示。碑體通高308厘米,寬98厘米,厚17厘米,花崗巖石質。連接碑身與碑座的榫卯用鐵水灌鑄,渾成一體,全重約3噸。碑文用楷體書寫,主要內容為: 奉憲永禁 特授延平府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略)布政使司楊 憲 牌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奉 巡撫部院楊 批本司,詳呈尤溪縣船梢 林孔成、周長興、徐志原等先后呈報延郡埠役兵丁,借差橫索統勒,運糧派馬,懇請刊石示禁等情并行,據南平縣復議,由府詳核,前來本司。 查南平一邑,地當水道,差使往來,固應船只承值。而埠役人等,借差勒索混封,尤應禁止。第該縣辦理運糧、裝馬差務,年有定期,尚可指幫封雇,若解犯、京報等差,臨境無期,僅派永安、永福等處船只裝運,誠不敷用。如以某差坐派某船,不無違誤。 應如該府所議: 嗣后,凡有馬差,遵循舊例,則派淮安、汀州裝運; 糧米則封泰寧、角渚、各船輪值、應付。似屬允當。其余差務,難以預定,自應先就河干在延卸貨,空船雇覓供應。倘有不敷,又系急差,將半載貨船,合各歸併一船應雇。 其有重載及包程客船或并緊要差務,不得覊留、混封。 至文武眷屬,丁役往來,需船,務須遵照乾隆四十三年間,前司、道議,詳奉前憲批飭章程,概照民價雇覓辦理,毋許混行封捉。 乃令出示,勒石嚴禁,永遠遵守等由,奉批,加詳飭遵。 至埠役,借差名目,勒索重載,逐船混封,得錢買放,苦累船戶。最為固弊。并即嚴飭,督同該縣,嚴密訪查。如有埠役借差勒索、混封情弊,立即嚴拏,據實詳辦,從重究懲。毋稍狥縱干咎! 仍候督部堂批示檄文,奉總督部堂陳批如詳飭遵,仍候撫部院批示檄等,因奉此,除行南邑,一體遵照刊石永禁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 仰押解馬匹員弁、及埠頭、碼頭丁役、橋子人等知悉,嗣后派辦差務,遵照院批司詳內事理:按年馬差,遵循舊例,則派淮安、汀州杉板承當。解運糧米則封泰寧角堵等船供應,不得混封尤溪杉板重當。其余解犯、京報等差,臨境無期,難以預定封雇,自應先就河干在延卸貨,之永福、永安、尤溪各處杉板空船輪值。倘有不敷,以系急差,則將半載貨船令各歸併一船,讓出一船應雇。凡有重載及包程客船,不得羈留混封。至文武眷屬、丁役往來,概照民價雇覓,毋許混行封捉。該埠頭、丁役、橋子人等,再敢陽奉陰違,仍前混封,鎖橋詐擾,或經察出,或被告發,定即嚴拿,盡法重懲,決不寬恕。 該船戶,應值差使,務須遵循辦應,不得借端諉悮,致干併究。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 日 給尤溪 大田兩邑船戶 (略 人名林孔成等二十六位) 同豎 (另刻一行)憲禁示碑為修城倒棄,嘉慶十二年六月二十日 陳世明 捐眾重豎 由此告示可知,當時這一帶遞郵驛的、運漕糧的、裝馬匹的、解犯人的、送科舉京報的官差數量之多,竟使得各地的船幫、船隊皆難及時應對,從而為不法之人提供了假公濟私甚至實施歹行的人禍,以至于福建布政使司不得不嚴令各地船幫、船隊必須各自負責好各自的差役:“凡有馬差,遵循舊例,則派淮安、汀州裝運;糧米則封泰寧、角渚、各船輪值、應付。”至于其余難以預定的差務,則一律都要先在延平河邊卸貨,等待空船雇覓供應。倘若碼頭上待應的船只數量不足,而又確屬特別急差的,則可以將半載貨船合各歸并為一船應雇,不得再以各種理由羈留、混封。至于文武眷屬、丁役往來需要用船的,則務必須遵照乾隆四十三年間的批飭章程,根據民價雇覓辦理,不得隨意攤派。如若該埠頭、丁役、橋子人等再敢陽奉陰違,一定盡法重懲,決不寬恕。該告示對于疏導延平水路交通、整頓延平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閩浙贛省委為了突破敵人對于兵家必爭之地延平的封鎖,確保黨的交通聯絡工作能在閩江流域順利暢行,先后指派省委委員蘇華在福州潭尾街42房的“同和錫箔”雜貨行設立省委地下交通站,并通過省委交通員張章淦,以閩江輪船航運公司為依托發展黨員,在閩江上下游的福州、古田碼頭和延平香山、岳溪、茶洋、葫蘆山、金沙、夏道、十里庵、塔下、延福門碼頭成功開辟了一條安全、可靠、迅速、方便的“地下航線”,有力支援了閩中、閩北的革命游擊斗爭。1959年,該事跡被拍攝成電影《地下航線》,傳遍全國。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末,由于戰略原因,福建境內的陸路交通一直少有大規模發展,由延平南下前往夏道、樟湖、福州的許多民眾依舊習慣選擇在延福門碼頭乘坐閩江客運出行。其最繁忙的時候,共有29艘客輪來回穿梭,熱鬧程度并不遜于今日的陸路交通。 前往延平的旅客們沿延福門碼頭上岸出來后,就是一條從第一百貨商店(今激情廣場)延伸至南平飯店(今望江樓附近)、種滿了梧桐樹的中山路(今大部分為江濱中路所取代)。沿中山路往延壽門方向行走不遠,有一座承載了一代又一代延平少年兒童和攝影愛好者無限樂趣的中山公園,公園內的沿江景觀、園林小品、花鳥魚蟲、珍禽萌獸常常令人流連忘返、印象深刻。現僅留有一塊簇新的“天下為公”勒石,供人緬懷與追想。 2022年12月,延福門碼頭又迎來昔日的繁榮,隨著閩江干流全面復航,實現了500噸貨船從南平延福門直達閩江口。這條通江達海的“水上高速路”,奏響了山海協作的“經濟曲”。(陳利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