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共南平市延平區委宣傳部
    承辦:南平市延平區融媒體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延平新聞網 > 延平新聞 > 正文

    福建延平:“青”學有理 “團”聚力量

    2024-01-24 08:53:42? 作者:   來源:共產黨員網 區委主題教育辦 團區委   責任編輯:肖練冰

    面向廣大團員和青年開展主題教育,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交給共青團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團區委緊緊圍繞區委主題教育工作部署,堅持黨建帶團建,通過構建多元基層團組織力量“縱橫雙”三線網絡,打通思想引領青年、服務青年的“最后一公里”,確保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緊扣主題主線有序開展、取得成效。

    “以黨帶團”,筑牢組織堡壘。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延平區始終堅持黨建帶團建,確保黨的領導貫穿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全過程、各方面。強化隊伍建設,建立團建、黨建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述職”的機制,將團建工作納入黨建工作考核,選配指導員隊伍,制定干部選配指導制度,指導團員和青年在主題教育中學好“必修課”、打好“理論樁”;做好“推優入黨”工作,強化對本次主題教育中表現突出的優秀團員青年的政治吸納。黨支部帶頭作表率,將黨內主題教育與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召開主題教育工作部署會,傳達學習黨中央及省市區各級黨委關于主題教育相關會議精神,細化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重點任務清單,以區委點題任務為著力點,以“四學聯動”機制帶動全區基層團委錨定工作目標任務,積極破題履職。

    “黨團聯學”,夯實理論武裝?!包h團聯學”,確保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緊扣理論學習這一主題主線。深入片區把脈引航,指定團區委專職干部和主題教育聯絡員包片掛點聯系,深入村社區、中小學校等不同領域開展分類指導,進一步引導團員和青年筑牢思想根基。強化黨建帶團建,依托主題教育讀書社、青年夜校、青年之家、“團干上臺講”等載體和“青年講師團”“星火青聲宣講隊”等宣講隊伍,開展“百場宣講進青年”青聯大講堂主題宣講活動和《深學廖俊波“三爭”作表率》《青年說思想,爭做新青年》微宣講活動等理論學習聯學共建活動。老少青聯動學,成立為老黨員送學、送溫暖的青年志愿服務小隊,以基層黨組織領學、青年黨員幫學,帶動團員、青年和老黨員有效學習。運用“爐下之問”、王臺“生態文明基地”2條探源點學習路線,聯合開展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福建足跡主題實踐教育。

    “青”隊聯動,引導建功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引領廣大團員和青年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施展才干、實現夢想是檢驗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標志。激活志愿者、突擊青年隊伍,吸納非遺傳承人、外賣配送員、快遞小哥、自媒體人等新就業青年群體加入“青”字號隊伍,并動員青年志愿者廣泛活躍于鄉村振興、防汛抗旱等中心工作,讓他們在服務發展大局中,激發爭當排頭兵和生力軍的動力。成立省級、市級重點項目青年突擊隊,結對在建重點項目貼身服務,讓他們在重點項目攻堅中既受教育又得實惠。用好青年文明號、青創等隊伍,發揮青年文明號示范引領作用,采取統一安排與自選動作相結合的形式,促進青年文明號結合行業領域特色增強社會貢獻度,讓青年文明號助力推動地方中心工作。

    “團”聚力量,服務青年成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用極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確保黨的事業薪火相傳,確保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團區委把助力青年成長成才,作為檢驗青年工作成效和主題教育開展成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幫助青年解決急難愁盼問題。聚焦青年創業需要,打造“團團臻選”共享直播間,組建青年創業就業服務團隊,助推茶洋窯、南孚電池等行業協會探索開展直播推介活動。依托鄉鎮(街道)青年之家、“擺渡驛站”,根據青少年成長需求開設公益課程和特色項目,為廣大青年提供各類服務。建立以鄉鎮(街道)團(工)委為“塔身”,以村(居)團支部為“塔基”的青年微信塔群,有效延伸團組織服務團員和青年的“末梢”。推動當地院校團委與各類組織開展共建合作,為技能型青年人才成長提供助力。(王晨露)


    更多>>延平新聞
    更多>>福建新聞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地址:南平市延平區江濱中路461號
    辦公電話:0599-8807868   E-mail:ypqxcb@163.com  閩ICP備12013949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14090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210017
    延平新聞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38603   舉報郵箱:ypxw6161267@163.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閩公網安備 350702021000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