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刊發《延平茶洋窯:閩瓷遺珍 風華重生》
2023-06-29 08:25:34?
作者: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
|
800多年時光,留給茶洋窯的,曾經只是埋在深山人未識的神秘。作為見證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榮光的外銷瓷,借助考古發掘與匠心傳承,茶洋窯正在綻放新的光彩——
“頭一回近距離欣賞茶洋窯的展品,感覺它的工藝和造型都十分精美。家鄉能有這樣一顆‘海絲明珠’,我感到很自豪。”日前,在南平市延平區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現場,文博愛好者、退休教師老朱發現了新的興趣點。茶洋窯創燒于北宋中期,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是集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磁州窯和吉州窯等省內外窯系特征于一身的民間窯場。但在古代文獻中,茶洋窯卻鮮有記載。據南平市博物館館長王世亮介紹,直至上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隱居”在延平區太平鎮深山中的古窯,結束了茶洋窯不為世人所知的歷史。歷經前后三次考古挖掘,人們發現,茶洋窯燒造產品有黑釉、青釉、青白釉、綠釉、褐彩等品種,并在明清繼續燒造青花瓷器,主要生產社會生活日用品及陳設供器,有碗、盞、盤、碟、杯、執壺等多種器型。截至目前,所發現的茶洋窯古窯址共計10余處,主要位于太平鎮的大嶺、安后、碗廠、生洋、馬坪、羅坑等相連山丘處,總面積近8萬平方米,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平區茶洋窯陶瓷協會會長張建忠告訴記者,發現古窯址的地方緊靠閩江,水路極其發達,是許多不同窯系產品的集散地。由宋至清,茶洋窯的發展壯大延續了數百年,不僅以質取勝,而且量走四海。據《南平縣志》記載,宋代此處設有金砂驛,元代改名茶洋驛,明、清沿用,便利的交通條件推動茶洋窯產品遠銷菲律賓、日韓等地,成為福建重要的外銷瓷窯場之一。據介紹,在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的考古發掘、收藏鑒賞或沉船資料中,均有發現茶洋窯產品或近似茶洋窯的產品。特別是在日本備受推崇的“灰被天目”,長期以來研究者一直未找到其產地和窯口,茶洋窯的發現破解了中日陶瓷交流史上的這樁懸案。“茶洋窯延續時間較長,文化面貌較豐富,以多樣化的造型、紋飾及胎釉充實了閩瓷的盛裝華彩,是研究閩北乃至福建地區不得不提到的重要窯址?!蓖跏懒琳f。可貴的是,茶洋窯不僅歷史遺跡得到發掘,其技藝也得到重塑。“茶洋瓷器廠誕生于1956年,就選址在太平鎮茶洋村。1979年,茶洋瓷器廠在燒制的過程中偶然發現,有一批產品再現了古茶洋窯的黑釉瓷,成為歷史性的一刻,自那以后瓷器廠開啟了茶洋窯的‘復古’之路?!弊娓篙叾际菬山橙?,張建忠對茶洋窯的故事如數家珍,“從小在窯口旁的煙火里長大,我深感茶洋窯是被時代遺忘的文化瑰寶?!?/span>從2005年起,張建忠開始研發燒制茶洋窯茶盞。歷經多年鉆研,他還原了茶洋窯的部分制作工藝,成功仿燒茶洋窯傳統器型——“淺腹平口盞”及茶洋窯青白釉開片茶盞,目前致力于發掘、恢復和推廣茶洋窯古法制作技藝。“薪火相傳萬匠聚。如今,延平共有市、區兩級茶洋窯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28名,守護和推進茶洋窯制作技藝的隊伍正不斷壯大?!睆埥ㄖ艺f。在眾人的努力下,2022年1月,“茶洋窯制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本月中旬,一場古樸莊重的開窯儀式在延平區大橫鎮康石村舉行。翠竹掩映間,一座20余米長的通天龍窯縱貫山脊,蔚為壯觀。據茶洋窯非遺傳承人劉國華介紹,這是延平區首座新建茶洋窯傳統龍窯,于2022年首次開窯,一次可燒制茶盞3900多只。“古窯依托水路將閩瓷珍品銷往四海。如今通過網路,打通了與世界各地交流互鑒的渠道。”劉國華說,茶洋窯以當地黃(黏)土、高嶺土、礦石釉加草木灰為原料,因為含鐵量和燒窯時保溫時間較長,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可以“一色釉進窯、一窯出萬彩”。歷經窯火淬煉后,“千盞千面”的成品通過分選、分級,最快一周就能上架流通各地。張建忠說,隨著茶洋窯知名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繼承和傳播茶洋窯制作技藝的行列。在延平區水南街,記者就見到了一名新生代傳承人胡紫薇。彼時,她正在工作室帶領幾名中學生體驗陶藝。齊全的工具、年輕化的裝修風格、琳瑯滿目的手作陶器,讓工作室看起來更像是一處休閑小站?!按赡嗪苘?,沉心靜氣、手部放松能更好塑形,慢慢來……”伴隨手與輪盤的微妙配合,軟綿綿的塑泥料如魔法般變成了有型有款的素坯。在胡紫薇看來,茶洋窯吸收、融匯了諸多窯系的技術成分,兼收并蓄、融會貫通是其傳世魅力所在。她自己也在不斷創新,將新的元素與茶洋窯盞相融合,塑造多樣化的產品。同時,通過工作坊的互動式體驗和陶藝課進校園等活動,胡紫薇還為茶洋窯培養了一批“小粉絲”。在區委主導推動下,延平區各有關部門主動作為、持續發力。區里多次組織專家學者研究茶洋窯歷史文化價值,還引進相關文創企業入駐。截至目前,在延平區注冊的生產經營銷售茶洋窯系列產品的企業(工作室)共47家。相關部門還在夏道、黃墩、大橫、水南等鄉鎮(街道)設立了4處非遺傳習所,通過傳習所開展師帶徒、宣傳體驗、文化交流、非遺進校園等活動160余場。越來越多有識之士行動起來,致力傳承傳統制作工藝。延平堇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與閩北職業技術學院合作,以“產、教、研”校企合作模式,恢復茶洋窯陶瓷制作工藝,為產業發展培養一批掌握理論知識和嫻熟技能的人才。“我們創新生產了‘茶洋窯成功杯’‘茶洋窯福杯’等器型,線上銷售反響積極。”延平堇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監薛宇泓介紹,通過活化利用夏道鎮的舊窯口及舊校址,配套設立茶洋窯柴燒創業基地、電商中心和直播間,實現了倉儲一體式量產直銷,探索結合茶空間、水美+文旅鄉村建設,計劃在未來搭建更具參與性的茶洋窯綜合體。閩江悠悠,青山依舊。但和當年不同,茶洋窯重新走向世界,有了更寬闊的天地。它不僅先后在海峽兩岸(南平)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活動、福建省第十七屆運動會等活動中亮相,還被選為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建交30周年活動、2022年上海合作組織撒馬爾罕峰會等重大活動的官方指定用盞。
當前,延平區各有關部門正按照區委區政府部署要求,積極謀劃制定茶洋窯行業標準,嚴格行業準入和市場管理,加快實施文物安全防護工程,持續完善遺址保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茶洋窯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申報工作,為打響茶洋窯海絲明珠文化品牌深植發展動力。
來源:福建日報(姚雨欣 詹國兵/文 黃杰敏/攝) 制作:延平區融媒體中心 編輯:衛金平 責編:黃忠良 陳茂軍 編審:黃恩德 葉維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