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共南平市延平區委宣傳部
    承辦:南平市延平區融媒體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延平新聞網 > 文旅 > 正文

    閩人智慧|延平:點石成金,驚“硯”一方

    2023-06-14 11:19:23? 作者:   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

    初夏,一勾弦月高懸瓦頂上,一道溪水繞莊流,獨處坳底的里溪山莊披著朦朧月色,在涓涓細流聲中,如夢如幻。


    鳳咮硯制作技藝傳承人鄭世陽坐在閣樓上,觀看著擱在桌面上的一塊硯石,一面品茗,一面構思……忽爾,他靈感觸發,開始捉刀雕刻。


    image.png


    祝穆撰《方輿勝覽》,其卷十二中南劍州土產條目下記載:石硯(葉少蘊云:“此石有二種,其一出鹵水,去黯淡四十里,細潤而不甚發墨。黯淡灘石宜墨而膚理不逮,然世亦未知此石之可珍也。”蘇子瞻鳳咮硯或以為此石。)眾多史料記載,因其質地細膩且發墨,在宋代是作為硯石的好材料,稱為鳳咮硯。但宋代以后,鳳咮硯制作技藝就失傳了,至今有近千年。



      從小繞在雕刻工匠舅舅飛舞的木屑下長大的鄭世陽,對雕刻情有獨鐘。而鄭世陽結緣硯文化,是2015年4月他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進修的時候,幸遇其恩師——中國當代學者型硯雕家吳笠谷,從而與鳳咮硯結下不解之緣。




      鄭世陽告訴筆者,2018年11月其恩師吳笠谷來延平,并囑咐他說:“南平也有硯臺,而且非常有名,叫‘鳳咮硯’,宋徽宗和蘇東坡都用過。你去尋找下,盡量把他復原起來,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你就說。”

      鄭世陽把這件事牢記在心里,并多處打聽和翻閱大量史料,終于皇天不負苦心人,也是緣分非淺,在延平區“黯淡灘”發現南劍石,而“黯淡灘”竟然是在其妻子長大的區域。



      “黯淡灘”位于延平區茫蕩鎮建溪安豐至大橫鎮流域。《南平縣志》記載的“南平古八景”之一的黯淡洪濤即位于黯淡灘。當地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植被茂密,境內溪水長流,硯礦石資源蘊藏豐富。因水流湍急,長期沖刷,硯石料多形如嘴喙。

      鄭世陽說,當時他從這些石塊中尋找到了南劍石,發現石質細潤綿密,水紋淡雅高貴,多有金星點綴,屬文房佳作之材與蘇東坡所說質地特性極為相符。

      延平區文史專家告訴筆者,最早制作鳳咮硯的是宋朝國子博士王頤。王頤于宋熙寧五年(1072)制成硯。王頤是蘇軾的朋友,蘇軾有《王頤赴建州錢監求詩及草書詩說》贈予他。王頤將鳳咮石制成硯后送給蘇軾,并請他命名。蘇軾就根據王頤描述硯石產于鳳凰山的鳳嘴部分,將之命名為鳳咮硯——“咮”即鳥嘴。蘇軾本人并未去過鳳咮硯產地,只是聽王頤闡述而命名。

      鳳咮硯因受帝王文豪的推崇,在南北宋時期聞名全國,鳳咮硯臺石質細潤綿密,水紋淡雅高貴,多有金星點綴,溫瑩縝密有玉之德益墨色。

      《詞菀叢談》卷六記載:“時方欲易金人書稿,蒙賜金鳳箋,就所御玉管筆并龍腦墨、鳳咮硯,又賜以花藤席。”“鳳咮硯”被宋孝宗賜于南宋名臣文學家、通議大夫胡銓。

      傳說乾隆皇帝獲得一方鳳咮硯,于是就興致大發寫下了“鳳咮”刻在巖石上,最后還加上“乾隆宸翰”,表明了這是他的真跡。“鳳咮”石刻至今仍然保留在香山東門勤政殿西南。

      目前,鄭世陽已在延平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區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與當地有識之士合作,成立鳳咮硯雕刻工作室,復原鳳咮硯失傳的技藝,挖掘鳳咮硯的文化價值,打造延平南劍石鳳咮硯品牌。同時,鄭世陽是延平區的技能類科技特派員,也在積極培養村民和徒弟學習雕刻鳳咮硯技藝,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鄭世陽介紹,鳳咮硯制作技藝流程大致分為8步:選礦,選鳳咮硯石;鋸坯,把硯石鋸成想要的造型;畫稿,對硯臺內容進行設計;雕刻,進行由粗到精細的雕刻;打磨,用120-2000目的砂紙由粗到精細的打磨;上蠟,用蠟對硯臺進行保護;制作硯盒,針對不同硯臺,制作各種相應材質的硯盒;成品檢查。

      鄭世陽的作品深受海內外藏家喜愛,其中《寒江獨釣》在2021年4月份榮獲國家級工藝美術精品金獎。

      “這件作品是我前幾年秋冬季節的一天在黯淡灘尋找硯石看到的場景,當時印象特別深刻。”鄭世陽指著展臺上硯雕作品《寒江獨釣》,介紹道:

      “那天晨霧迷蒙,朝陽初升風猶涼,一小船坐著一人嘴里哼著小調,悠哉地在那兒垂釣,我在江邊問他:‘老哥這么好心情呢!’他介紹說:‘在家里閑著,今年又喜得一子,出來陶冶性情,順便釣兩條小魚回去給愛人煲湯。’看到他眼里洋溢著喜悅,才知道原來幸福就這么簡單!”

      回家后,鄭世陽將這個場景雕刻了出來,便成了眼前這件栩栩如生的作品,取名《寒江孤影》。這件作品在2021年獲得福建省工藝美術最高獎項“爭艷杯”銀獎,并在同年被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永久收藏。2023年又復制出來的兩方,其中一方在2023年5月被世界技能博物館永久收藏,剩下一方便留在家中。

      “藝術源于生活,源于感悟。”鄭世陽說,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他切實感受到手工雕刻所帶來的精神洗禮。

      “黯淡灘石材雖然分布在特定的區域,但石材儲量較豐富,只要有序開發利用,前景看好。”鄭世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失傳千年的鳳咮硯喚起人們對雕刻這項傳統技藝的關注。


      現在,武夷山職業學院已開展專業課系,由鄭世陽教學手工雕刻藝術。他也很自豪能把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遺產借助學校這個平臺,讓更多年輕后輩了解和喜歡鳳咮硯雕刻技藝。

      硯是文房四寶之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硯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自古以來都為人們所喜愛。現如今,有關部門把鳳咮硯作為非遺傳承保護項目向更高平臺進行申報立項,通過扶持、開發、弘揚、創新,讓鳳咮硯文化大放光彩之日將不遠。


    更多>>延平新聞
    更多>>福建新聞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地址:南平市延平區江濱中路461號
    辦公電話:0599-8807868   E-mail:ypqxcb@163.com  閩ICP備12013949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14090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210017
    延平新聞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38603   舉報郵箱:ypxw6161267@163.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閩公網安備 350702021000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