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共南平市延平區委宣傳部
    承辦:南平市延平區融媒體中心

    “解剖麻雀”的4個經典范本

    2023-04-15 19:24:42? 作者:   來源:共產黨員微信   責任編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強調,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多到分管領域的基層一線去,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體察實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長期以來,我們黨不僅在調查研究的實踐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在理論方面形成了系統的觀點,解剖麻雀式調研就是其中之一。“解剖麻雀”是毛澤東對典型調查方法的形象比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他曾指出,“要從個別問題深入,深入解剖一個麻雀,了解一處地方或一個問題”,“往后調查別處地方或別個問題,你就容易找到門路”。

    1

    選好“麻雀”,要找對典型

    解剖一個麻雀,首先要選好麻雀,也就是要選好調查研究的典型。怎樣找調查的典型呢?毛澤東說:“調查的典型可以分為三種:一、先進的;二、中間的;三、落后的。如果能依據這種分類,每類調查兩三個,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


    毛澤東的尋烏調查


    1930年5月,紅四軍攻克江西尋烏縣城,毛澤東利用紅軍在安遠、尋烏、平遠分兵發動群眾的機會,在中共尋烏縣委書記古柏協助下,在尋烏開展了20多天的社會調查,對尋烏的政治區劃、地理交通、商業活動、土地關系、土地斗爭的狀況,進行了全面而詳盡的考察分析,這是毛澤東當時最大規模的一次調查,后來整理成《尋烏調查》,共5章39節,8萬多字。

    毛澤東之所以選擇尋烏進行調查,是因為“尋烏這個縣,介在閩粵贛三省的交界,明了了這個縣的情況,三省交界各縣的情況大概相差不遠”。也就是說,通過對尋烏的調查,他對贛南、閩西的基本情況也就有了大致了解。

    f4c22f755b9acc53fa0c2a15aa63708b.jpg

    1930年5月,毛澤東同志進行尋烏調查的舊址(來源:人民網

    調查開始之前,毛澤東在對尋烏基本情況進行摸底了解的基礎上,親自準備和擬定調查綱目,既有大綱,也有細目。他共列出5個大目,每個大目之下又列出幾個至十幾個細目,在細目之下再列出作討論式調查的具體問題。針對每個具體問題,他都有針對性地選擇了調查對象。比如,關于尋烏的交通,他具體分析了水路、陸路、電報、郵政、陸路交通器具的情況;關于尋烏的商業,他具體調查了從門嶺到梅縣、從安遠到梅縣、從梅縣到門嶺、從梅縣到安遠與信豐經尋烏的生意情況,以及惠州來貨、尋烏的出口貨、尋烏的重要市場等情況,并詳細調查了尋烏城市場各種貨物的種類、店鋪分布、經營品種、貨物來源、市場價格、店員制度等情況;關于尋烏的舊有土地關系,他對尋烏8個頭等大地主、12個二等大地主、113個中地主的具體情況一一進行了分析;關于尋烏的土地斗爭,他從分配土地的方法、山林分配、池塘分配、房屋分配等17個方面進行了深入調查……尋烏調查因細致入微,獲取的資料十分翔實。

    bdd7873a05df8a8fbf1fdae002e8900b.jpg


    油畫:尋烏調查(來源:人民網

    2011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曾這樣評價毛澤東的尋烏調查:“直接與各界群眾開調查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諸如該縣各類物產的產量、價格,縣城各業人員數量、比例,各商鋪經營品種、收入,各地農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樣,各類人群的政治態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這種深入、唯實的作風值得我們學習。”

    2

    捉住“麻雀”,要俯身蹲點

    “麻雀”確定了,但倘若不俯下身子細心摸清情況、沉到一線精心尋找對策,就很難將其“捉”住。對此,陳云曾說:“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時間做調查研究工作,最后討論做決定用不到10%的時間就夠了。”


    陳云的青浦調查


    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國經濟正處于最困難的時期。“大躍進”運動開展的初衷是想把經濟建設搞得更快一些,使國家早些實現富強,但由于違背了經濟規律,結果適得其反。為了確定正確的方針政策,盡快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黨中央、毛澤東向全黨發出了“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

    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的陳云,當時身體不好,醫生建議他半天工作半天休息,但他還是響應中央的號召,決定親自到農村進行調查研究。1961年6月27日至7月11日,陳云在上海青浦縣的小蒸人民公社蹲點半個月,進行了仔細深入的調查研究。

    7dfa589a27b6300799750b3b42889e4f.png


    1961年6月27日至7月11日,陳云在上海市青浦縣小蒸公社作農村調查時,與公社干部合影。二排左四為陳云。(來源:陳云紀念館

    青浦是陳云的故鄉,革命戰爭年代他曾在小蒸領導過農民運動,新中國成立后他也曾多次到青浦進行過農村調查,對當地情況比較了解;當地農民朋友也了解他,能夠對他講真話,他能了解到農村最真實的情況。

    15df47d82e185412acf5b97682cfd72b.jpg


    1961年8月,陳云關于農村情況給鄧小平的信和所附的調查報告來源:陳云紀念館

    調研期間,陳云的日程安排基本是:上午開座談會,下午到田間地頭、養豬場、農民家里、集體食堂等地方考察。他在《青浦農村調查》報告中談到,這次調查“我聽了公社黨委兩次匯報,召開了十次專題座談會……這些座談會,有幾次主要是向農民做調查,有幾次是和公社黨委交換意見。我自己還去農民家中跑了若干次,觀察他們養豬、種自留地、住房和吃飯等情況”。僅關于養豬一項,陳云就召集公家養豬的人、私人養豬的人各召開了兩次座談會,公社的15個養豬場,他看了其中10個。此外,他還虛心向有經驗的農民請教,親自到農戶家中查看豬圈。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他得出了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今后養豬事業能否迅速恢復和發展的關鍵是把母豬發還給農民私養。在種雙季稻還是單季稻的問題上,陳云親自到田間地頭,在經驗豐富的農民中做調查,詢問早稻、晚稻、小麥、蠶豆的耕作規律,了解種雙季稻和單季稻、稻麥間作的優缺點,最后得出結論:“如果全面算賬,種雙季稻各方面損失很大,實際上并不合算。”

    3

    觀察“麻雀”,要帶著問題

    解剖“麻雀”從哪里下手?腦子里面要先有問題。如果一個問題也沒有就去搞調查,那就難以掌握主動權,“去調研”難免淪為“被調研”。鄧小平曾告誡黨員干部:“要放手去抓,大膽去抓,要獨立思考,不要東看看、西看看。把問題弄清楚,該怎么辦就怎么辦。”


    鄧小平的江浙滬調查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即“小康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250美元,提高到20世紀末的1000美元,翻兩番。

    這個目標是鄧小平根據國內外材料作出的科學判斷。但這個“小康水平”是個啥樣子?具體標準是什么?能不能實現?他決定到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去“算算賬”,調查一下實際可能性。

    1980年六七月間,鄧小平專門到幾個省做了一次調查研究。7月22日,他在赴鄭州的途中說:“這次出來到幾個省看看,最感興趣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實現農村奔小康,達到人均1000美元,一個是選拔青年干部。”

    1983年春節前夕,鄧小平又到經濟發展較快的江、浙、滬地區再次進行調查研究。2月6日,他抵達蘇州,第二天下午就在下榻的賓館開門見山地向江蘇省負責同志了解:“到2000年,江蘇能不能實現翻兩番?”“蘇州有沒有信心,有沒有可能?”江蘇的同志向鄧小平詳細匯報了近年來全省及蘇州工農業生產情況,表示像蘇州這樣的地方,準備提前5年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奮斗目標,實現“翻兩番”。

    達到人均800美元的水平,社會是一個什么面貌?發展前景是什么樣子?針對鄧小平提出的這個問題,江蘇的同志具體匯報了6條:人民的吃穿用問題解決了;住房問題解決了;就業問題解決了;人不再外流了;中小學教育普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變化了。

    鄧小平為蘇州人民取得的成績興奮不已。之后,他又到杭州、上海等地調研。這次在江浙滬為期3個星期的調查研究,堅定了鄧小平對“翻兩番”、實現小康目標的信心。回到北京后,他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介紹了調研時了解到的“小康水平”的社會狀況和6條標準,高興地說:“看來,‘四個現代化’希望很大。”在此基礎上,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我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部署。

    4

    解剖“麻雀”,要以小見大

    通過解剖一只“麻雀”,將“點”上的經驗推廣到“面”,是推動全局工作的重要一招。調查研究,關鍵在于發揮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示范帶動作用,以達到在全局中解決現實問題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自覺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到坐標、找準定位。”


    習近平的老縣鎮調查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期間,專程來到位于陜鄂渝交界地帶的平利縣老縣鎮考察脫貧攻堅等情況,帶頭“解剖麻雀”。

    在老縣鎮,習近平主要考察了4個地方:一個社區、一所衛生院、一所小學、一座茶園。每一個考察點都蘊含深意,都直指當下脫貧攻堅和復工復產復學的重點工作。

    2011年,平利縣規模最大的移民搬遷安置區開工建設,命名為錦屏社區。截至2020年,錦屏社區共搬遷安置11個村、1346戶、4173人,是全鎮搬遷群眾最多、規模最大的安置區。習近平當天的第一個考察點就是錦屏社區。在這里,他實地察看了已經復工復產的社區工廠,還到社區居民汪顯平家中,同一家老少圍坐在一起拉家常。調研結束后他對當地“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的發展思路給予肯定,并叮囑“解決好貧困群眾就業問題非常重要”。

    脫貧攻堅工作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關心的一件事是:有的孩子反復失學輟學,不少鄉村醫療服務水平低。正是帶著這樣的思考,他在老縣鎮重點考察了這里的衛生院和中心小學,了解基層衛生防疫、醫療保障工作,詢問孩子們學習和生活情況,還專門到學校食堂,了解學生伙食和復學后疫情防控情況。調研結束后他強調,要“加強農村、社區等基層疫情防控能力建設,把各項防控措施常態化”,“鄉村振興和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教育,鄉村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用好革命老區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在老縣鎮調研的第四站,習近平總書記選擇了女媧鳳凰茶業現代示范園區。在園區,他拾級而上,步入茶園,沿途察看春茶長勢,同茶農們親切交談,仔細詢問茶葉收成、價格和村民土地流轉、參加分紅、務工收入等情況。針對了解到的情況,他強調“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并勉勵鄉親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脫貧奔小康。

    07d5ef6b7541e0655275ad6cf51d23b9.jpg


    洪福茶山(來源:平利縣人民政府官網

    在老縣鎮,習近平總書記看的是一個社區、一所衛生院、一所小學、一座茶園,實際上關注的是就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等脫貧攻堅領域這些重大命題。以小見大,以點帶面,老縣鎮調研正是習近平總書記以調研開路、以調研開局這一戰略思維的典型體現。
    啟示
    “解剖麻雀”要細心耐心用心
    要“細心”,細微之處見真章。焦裕祿同志有句話:“蹲下去才能看到螞蟻。”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有細才有真,有細才能準,搞調查研究必須做到細致入微,不能粗枝大葉、大而化之、籠而統之,滿足于“差不多”“能湊合”“還將就”,而是要善于抓住小事和細節,通過“解剖麻雀”,以小見大,盯住每一個細節,不放過任何一個死角,于細微處見功力、見真章。

    要“耐心”,滴水穿石取真經。開展調查研究,尤其是下基層調研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勤跑腿、多蹲點,反復研究,通過“解剖麻雀”取得真經,找到解難題的鑰匙。如果只在表面上用功,蜻蜓點水“意思一下”,是調查不到實情、發現不了問題,也研究不出成果的。

    要“用心”,心無旁騖摸實情。調查研究是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重在凝神聚力、專心致志,把功夫下在心無旁騖“解剖麻雀”上。如果心不在焉,滿足于走走過場、裝裝樣子,存在應付心理,就不能發現和解決真問題。只有始終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堅持問題導向,把群眾的期盼和需求作為下基層調研的主題和出發點,做到有的放矢、傾力投入,才能摸透實情,達到預期目的。




    更多>>延平新聞
    更多>>福建新聞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地址:南平市延平區江濱中路461號
    辦公電話:0599-8807868   E-mail:ypqxcb@163.com  閩ICP備12013949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14090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210017
    延平新聞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38603   舉報郵箱:ypxw6161267@163.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閩公網安備 350702021000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