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禮旺:“美毫王” 的堅守
2022-03-15 08:45:50? 作者: 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
兔毫盞(資料圖片) 在建盞燒制的圈子里,葉禮旺是公認的 “美毫王”。他對燒制兔毫盞有著很高的造詣,作品各色兼具,有金毫、銀毫、青毫、藍毫幾類。特別是金兔毫,從不同角度細細看去,每一絲脈絡都流光溢彩,在透亮茶湯下,立體感強、疏密有致的毫紋宛如綻放的金絲小菊迎風搖曳,靈氣十足。 “我的手跟別人的不一樣。”葉師傅伸開他十指黢黑的手掌,“幾十年拉坯制盞,我的手指已經沒有指紋了。”年過五旬的葉禮旺出身陶藝世家,爺爺輩就在窯廠工作。他子承父業,17歲在縣陶藝廠燒瓷制陶。年輕時候的葉禮旺對建盞情有獨鐘。空閑時,他反復查看古籍資料,靠田間地頭撿拾到的一點殘片研究宋盞,各種釉色、各種器型都在他心里扎下根。1991年陶瓷廠倒閉后,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憑著祖輩留下的資料和自己多年的心得,開始一門心思研究燒制兔毫盞。 “兔毫盞是宋代建窯中最典型、最能代表宋盞風韻的釉色品種。”提起兔毫盞,生性少言的葉師傅健談起來:“開始全因為喜歡,我們租了廠房開始試著柴燒。”燒盞工序繁多,有選土、過篩、陳腐、揉泥、拉坯、修坯、選原礦釉石、配釉、磨釉、上釉、裝窯、燒成、出窯等13道。“那時候每天三點鐘就起床,做模具、拉柴火,全靠自己一雙手。上窯以后要不分晝夜燒三天,我們兩只眼睛盯著火,一刻也不敢馬虎。”葉師母拿出珍藏了28年的一只柴燒青盞,動情道:“這是我們第一次燒制的建盞,因為火溫不夠沒成功,現在就剩這一只了。”除了這個,葉師傅還有一樣傳家寶,那就是凝聚幾代人心血的三本燒瓷筆記。其中1962年出自他爺爺的那本最珍貴,如今已有60年歷史。 第一次燒盞失敗后,葉師傅沒有放棄,而是認真總結經驗,一次次鉆研、修正。2013年,“葉禮旺陶瓷工作室”正式成立。雖然只是擺攤出售,但他的兔毫盞總被識貨人一搶而空。在一次建盞交易會上,葉師傅古意煥然的純手工兔毫盞一下就吸引了當時建盞協會會長的目光,他熱情邀請葉氏夫婦將作品拿到建盞協會去擺放,而且擺在展廳中央! 圈子里的人說:葉師傅身上有一份守藝傳統的“執著”。他大半輩子只潛心鉆研一種器型的燒制,這是不多見的。他的兔毫有三個特點:一是一絲不茍秉承從選泥篩料到燒制的全手工制作方式,手拉坯技術一次成型;二是堅持采取地方原礦釉和草木灰相結合這種最接近古代工藝的獨家配釉配方;三是嚴格遵循宋代流行的生坯上釉技法。柴燒、老工藝加上獨家釉,必然是“獨一無二”。 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對葉師傅而言,“守藝傳統”不僅是對燒盞的最初熱愛,更是用心、用手去感知土與火溫度的專注情懷。夜深人靜之時,葉師傅總會徘徊在自家展廳,撫摸著一手燒制的作品和滿墻的獲獎證書,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莊嚴的使命感——那就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對精益求精的追尋和對初心匠心的堅守。(吳詠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