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頭村:夢里老家 別樣鄉愁
2020-05-07 09:13:48? ?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劇頭村古民居 坐落于閩江中游的樟湖鎮,有個秀麗的古村落——劇頭村。據說全村吳氏家族來自中原吳氏入閩第一家的延平區南山鎮,其祖上曾經出過叔侄二人同年中進士,卻不求功名,后來創辦了著名的“兩吳書院”,其弟子多達三千人的輝煌歷史。 劇頭村,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落,至今保留著質樸的風貌,值得去探訪、去漫游、去感受隱于內心的鄉愁。 因為工作的緣故,我時常路過這里,也因為喜愛攝影,于是便有了與這個古村多次不同時節的謀面。 寒來暑往,四季輪回。也許有人會說,南方的四季不分明,景色的更替變化不夠明顯,可若用心去細致觀察,大地的景觀也會有全然變換與更新的時刻。尤其在傳統的農耕社會,春種、夏鋤、秋收、冬藏,全都按照自然的節奏,悄無聲息地交替變化著。 劇頭村歷史文化悠久,古村落保護完好。2016年,被列入第五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足可見其歷史文化的魅力。 驅車從316國道拐入村道不遠,便有一幅美麗的山水田園風光映入眼簾。一幢幢土木結構的古厝和一條條曲徑通幽的石板小巷交錯縱橫,四周低矮的群山和門前廣闊肥沃的農田交相輝映。飛舞的燕子和散養的雞鴨來來往往,充滿著生機。幾棵有600多年樹齡的的樟樹、榕樹矗立在村頭,不僅遮陰蔽日,也是劇頭村發展變遷的見證者。古宅、古井、老樹,共同構成了村落的歷史和靈魂。 人們常說有了農業才有村莊,同樣,這里的村民圍繞著四季的節氣周而復始地輪作生產。 在花紅柳綠的春天,他們開始下地耕作種植、上山挖筍曬筍干。2017年,村里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開始以種植食用荷花、茄子、絲瓜、玉米以及臍橙等,種植面積近千畝。由此,古村變得熱鬧了起來。 夏日的劇頭村,最為秀美和熱烈。百畝荷花齊齊綻放,吐露芳香;百畝瓜棚豆架,碩果累累;百幢老宅裝扮一新,古韻猶存。漫步鄉間小路,便擁有了“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映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地荷花一院香”的詩意。 秋天的劇頭村則展開了一片輝煌燦爛的景象,瓜果飄香,玉米、茄子、絲瓜隨風招展,展示自己最甜美的時刻。 冬天的劇頭村顯得有點蕭瑟安寧,萬物仿佛進入了冬眠期,為迎接來年的春天孕育著力量。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到來,仿佛一夜之間冬的幕帳被徹底地扯下。 這一天,村民每年自發組織“青竹蛇燈鬧元宵”活動,家家戶戶用樹枝制作成板凳燈,然后連接而成一條長長的蛇燈,在夜幕降臨時分,沿著村莊和田埂快速行走,猶如一只火蛇在空中飛舞,璀璨的煙花不停地互相呼應,驚艷了山村的夜空。 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以來,劇頭村的古建筑群越來越受到重視和保護。2017年,在延平區檔案館的協助下,村里利用一座古厝,建起了“鄉村記憶檔案館”,館里陳列了許多舊物品,糧票、火車票、合同書、學員證以及農民日常的生產生活用具等。一個小小的山村,有這樣具有地方特色的檔案館,也收存了游子的記憶和鄉愁。 鄉村,也許永遠是這樣的一個輪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里的山清水秀,這里的鳥語花香,這里百姓的生活淳樸,共同構筑了自然與人類的和諧之美。 (陳妹 文/攝) |